<em id="n2aet"><acronym id="n2aet"></acronym></em>
    <nav id="n2aet"><big id="n2aet"></big></nav>
      1. <button id="n2aet"><object id="n2aet"><menuitem id="n2aet"></menuitem></object></button>
        <tbody id="n2aet"><pre id="n2aet"></pre></tbody>
      2. <th id="n2aet"></th>
        註冊 | 登錄  名醫薈萃  官方旗艦店
         
        ?
        首頁  回春溯源  名醫薈萃  道地藥材  傳統膏方  新聞中心  網點分佈  聯系我們
        浙ICP備19045202號-1
        版權所有 ? 方回春堂 2011 All Right Reservid
        聯系我們:客服電話:4008266117 技術支持:靈啟網絡
           

        回春簡介

        中華老字號“方回春堂”,坐落于杭州著名的

        歷史街區河坊街上,創建于清順治六年(公元1649年),

        據載為錢塘方清怡先生所創。方清怡,字“再春”,

        寓“回春”,故將藥號命名為“方回春堂”,

        以期“逢兇化吉,妙手回春”。

        方回春堂自創立之初,就嚴從古代良方,

        精選道地藥材,依法炮制各種丸散膏丹。

        尤其是家傳的小兒回春丸,

        救助幼兒無數,留下不少故事傳誦。

        歷史長河,大浪淘沙。在漫長的歲月里,

        中醫藥文化在新舊沖突的浪潮中歷經波折、滿目瘡痍。

        1956年,隨著國家公私合營制度的推廣,

        方回春堂正式歸入杭州醫藥站,

        從中醫藥歷史舞臺上宣告謝幕。

        近年來,國家逐漸重視傳統醫藥的復興和發展,

        方回春堂順應時代潮流,

        于2001年在河坊街原址恢復營業,

        旨在使中醫藥文化得到更廣泛的傳承、創新和傳播。

        復館十余年,方回春堂始終遵循

        “許可賺錢、不許賣假”的祖訓,

        將“名醫好藥”作為立館之本,

        精選道地藥材,同時筵請四百余位名醫坐堂,

        每年還舉辦冬令進補膏方節、參茸節,以及端午送香袋、

        臘八施粥節等傳統民俗活動,奠定了方回春堂品牌

        在杭城百姓心目中的地位。

        到目前為止,方回春堂以河坊街館為中心,

        相繼新開拱宸橋館、下沙館、城西館、桐廬館、

        富陽館、半山館、蘭園館、舟山館、濱江館、塘棲館、

        臨平館、知和館、同心館、寧波館、市民中心館

        共計十七家門店,

        基本完成在杭城“東、西、南、北、中”的整體布局,

        真正成為杭州市民家門口的醫館。

        厚積薄發才能源源不竭,常沐甘霖方使萬象回春!

        方回春堂兢兢業業,勤勤懇懇,用傳統思想做傳統中醫,

        用新思維新渠道推廣國醫國藥,

        中醫藥事業勢必恢復昨日輝煌,譜寫明日新篇章!

         

        堂志

        方回春堂國藥號創于清順治六年(公元1649年)。故自立

        業之日起,悉遵古方精選各省道地藥材,依法炮制門市飲

        片,虔修各類丸散膏丹,杜煎虎鹿龜驢諸膠,擇料講究,

        選工盡善。

        尤以秘制小兒回春丸,聞名杭城,老幼皆知,

        歷時百余年矣。迨至民國初年,藉杭城興修

        第一條中山柏油大馬路之機,延請能工巧匠,

        建造恢宏石庫墻門,構筑兩進二廳雕花樓堂,

        屋宇深邃,裝褶富麗,兩廂和合柜臺,展示老店氣派。

        且所制丸散飲片,形質精美,氣味俱佳,時與慶余、

        種德、承志、同泰、泰山諸堂同稱杭城藥業六大家之

        美譽;與慶余、種德在清河坊形成三足鼎立,競爭尤烈。

        是年店主人誠聘盧裕國為經理,楊樹棠為帳房頭兒,

        調整經營策略,由發賣門市飲片丸散為重點,

        轉為拆兌批發、零售并舉,

        服務于本地及外埠顧客和中小藥店

        所躉飲片、丸散、藥材,照碼七折八扣,深得客戶信賴。

        至民國20年(公元1931年)銷售額近10萬元,

        居同業“六大家”之前列。繼而以拆兌(批發)帶動門市

        延請本省名老中醫坐堂診脈,重振門市聲譽。

        直至1956年國家對私企實行社會主義改造后,

        作為批發商行一員并入國營批發企業。

        如今政通人和,百業興旺,重振清河坊古韻,

        實是今人之重任。為發揚老店之美譽,

        集資數百萬元人民幣,整修方回春堂店屋承先輩之仁德

        創杭州方回春堂國醫館,冀期存心利濟,以為后世之德。

        2001年10月謹志

         

        方氏秘制小兒回春丸

        走在如今的清河坊歷史街區上,

        當年許多赫赫有名的中醫藥館都設立在此,

        經過了百年甚至幾百年的風雨滄桑,百轉千回,

        他們就像一個個歷史巨人,依然矗立不倒,

        向我們娓娓道來那不朽的歷史傳說他們像一塊塊活化石,

        等著后人為他們一一解秘,向世人展示它那段美麗而又滄

        桑的榮耀史,那是歷史的見證更是一段自強不息的見證!

        走入方回春堂的大堂,一股濃重的中藥味道撲面而來,

        讓人覺得是那樣的苦澀卻又如此的熟悉,站在大堂之中,

        古色古香的擺設和高大的青磚石門,木結構式的小樓,

        深長而又窄小的樓梯讓人的思緒漸漸飄回了那個年代……

        清末民初時的方回春堂,攝影者已無法考證。

        現開設在清河坊“四拐角”西側的方回春堂國藥號,

        創設于清順治六年(1649年),據傳為錢塘名醫方清怡

        字再春所創,再春含義為回春,

        故以“回春”為店名,以期逢兇化吉

        妙手回春,方清怡出身于中醫醫藥世家,精通藥理,

        悉心研究明代萬歷年間杭城名醫吳元溟的《痘科切要》

        、《兒科方要》,

        常以家傳秘方研制丸藥,使沉癰久病之人得以康復。

        方回春堂自創立之初,就嚴謹遵從古代良方

        擇料講究,精選各省最好的藥材,選工盡善盡美,

        煎虎鹿龜驢各種補膠,依法炮制各種丸散膏丹。

        尤其是家傳的小兒回春丸,救助幼兒無數,

        更是名動天下,婦孺皆知,有不少故事傳誦。

        至今已有360多年的歷史,

        是一家具有悠久歷史和文化底蘊的百年老字號。

        追溯其歷史還得從方清怡說起。方氏出身于中醫世家,

        十分精通藥理,

        年輕時就跟隨父親學醫且特別擅長于兒科,

        以祖傳秘方精制的小兒回春丸享譽當時的杭城。

        相傳方清怡尚在新宮河下住處行醫時

        有一日,兩乘小轎在他家門口停下,從轎中走

        出一老一少兩個婦人,老婦人手中懷抱著一個雙目緊閉、

        發著高燒的男孩,跟在少婦后面。

        并由一老男仆和一小女仆陪同走進門來,

        少婦神情憔悴,十分緊張的模樣,

        當時他們已經看遍了杭州的一些名醫,

        吃了藥,均未見效后經人介紹就慕名前往請方清怡診治

        方通過望問聞切及對小孩進行腹部的檢查和觸摸后,

        對少婦講:"小孩是因為消化不良,加上受寒所致,

        只要好好調治,病會消除的。"

        隨即開了一張小兒驅寒的方子,

        又給了七粒用蜜蠟封好的藥丸,交代了服法。

        那生病孩子服了七天的湯藥和藥丸后病消了精神也好

        少婦一家甚是高興。再說這一家的主人乃是錢塘縣知縣,

        生病的孩子是他的孫子。

        今見孫子病已消,也甚是高興忙差人把方清怡

        請到府上面謝。至府上后,主賓相互客套了一番,

        隨即知縣取了五十兩銀子作方清怡早就聽說知縣為官廉正

        于是婉言謝絕。然后知縣問起此藥丸何名,

        方說尚未取名知縣隨即在書房的案桌上

        寫了一張"妙手回春"橫幅

        并對方清怡說:"藥丸就叫小兒回春丸吧。"藥丸就此得名。

        “回春堂”國藥館的創始人——方清怡,

        錢塘人氏,他出身于中醫世家,

        十分精通藥理,年輕時就跟隨父親學醫且特別擅長于兒科

        以祖傳秘方精制的小兒回春丸享譽當時的杭城。

        從此以后方清怡名聲雀起,

        前來求治小孩的病人越來越多,生意也日日漸好。

        只要有人問起找誰醫治小孩的病時,老百姓都會

        不約而同地說:"當然是方清怡,

        找他看保證藥到病除。"使得當時杭城百姓老幼皆知。

        生意好了以后,人手及藥材方面的配備都開始顯得不足

        常只能顧及一兩個病人其他病人卻無法照顧到長此下去

        會直接影響到生意于是方氏

        便萌生開藥店的想法,一邊醫治病人

        一邊做零售和批發擴大營業。

        于是就選址清河坊建造了方回春堂。

        開張后的方回春堂生意比以前更好了,

        大堂里進進出出,十分得熱鬧,

        方清怡親自坐診大堂為病人看病,

        更引來了不少的病人天一亮

        便來排隊求醫。據傳,有一天天剛亮,就有人前來敲門,

        同時還傳來了陣陣哭聲,

        正在熟睡中的方清怡聽到后趕忙差人去開門,

        只見門口有一對夫妻,妻子手中懷抱著一個昏睡的孩子,

        只是那孩子面色蒼白毫無血色,呼吸也十分急促,

        夫妻倆跪在店門口懇求方清怡幫他們救救這孩子。

        方清怡二話不說,立即把這對夫妻請進了門,

        并對孩子進行全面診斷,然而孩子確實病的不輕,

        于是詢問了孩子的發病原因,才知道,這戶人家比較窮,

        前幾天下大雨孩子淋濕了,當晚就發起高燒,

        可是由于家里無錢醫治,只能在家熬著,

        過了三天病情不見好轉反而加重了萬不得以才跑來求治。

        而此時方清怡心里很清楚這孩子恐怕已經錯過了

        醫治的最佳時期。但是方清怡沒有放棄,

        一邊安慰這對年輕夫婦,一邊加緊時間研制救小孩的藥方,

        甚至推掉前來求治的病人在藥房里思索嘗盡各種藥材后

        終于把藥方配了出來,熬好藥為孩子送服下去,孩

        子蒼白臉色慢慢得開始恢復了血氣呼吸也開始變得平緩。

        連續服用了兩三天后,孩子竟然奇跡般得好了。

        這件事傳出后頓時成為佳話傳遍了大街小巷。

        那對夫妻更是逢人就夸:

        多虧了方大夫不然我家孩子就沒的救了

        有不少人慕名前來只是為了目睹方清怡和他的方回春堂。

        有了好的名聲和口碑后,方回春堂的發展一直很興旺,

        后一直成為晚清時期操縱杭城藥材市場的六家大藥鋪

        (胡慶余堂、葉種德堂、方回春堂、

        萬承志堂、張同泰、泰山堂)之一。

         

        百年祖訓打造百年基業

        “方回春堂”界碑已經默默地在這里矗立了350多年了,

        時間足以說明了它的價值和珍貴,

        它是“方回春堂”跌宕起伏,繁榮興旺的見證,

        現已被列入杭州市文物保護單位。

        清河坊原先被稱為竹齋街,自古便是繁華之地。

        河坊街新宮橋以東,是南宋時期宋高宗寢宮—德壽宮遺址。

        南宋時被封為清河郡王的張俊住宅就在當時稱之為

        御街的太平巷,故這一帶被命名為清河坊。

        南宋時期,清河坊商鋪林立,

        酒樓茶肆鱗次櫛比,是杭城商賈云集之地。

        歷經元、明、清及民國時期,直至解放初期,

        這一帶仍是杭城商業繁華地帶。杭州的百年老店,

        如王星記、張小泉、萬隆火腿棧、胡慶余堂、方回春堂、

        葉種德堂、保和堂、狀元館、王潤興、義源金店、景陽觀

        羊湯飯店等均集中在這一帶??芍^是商賈云集,

        風云變幻之地。方回春堂一直秉承"許可賺錢

        不許賣假"的祖訓,深知賣藥的人要靠自我約束,

        藥店賺的都是良心錢.據說方氏立下這句祖訓是有來歷的

        那時的方回春堂已深得民心,大家有點小病小災的都會跑去

        方回春堂抓點藥熬服,因此生意十分紅火,常常有不少藥材

        都賣到缺貨為止,使得前來購買的人有時只能敗興而歸,

        或者轉去他家購買。當時負責進貨的是一位姓王的藥師,

        看到此情景時便動起歪腦筋,心想再怎樣也不能便宜了別家

        于是托熟人運來了一批很次的藥材,經過稍微的加工整理

        便以次充好的擺上柜臺然而假的就是假的是包不住火的,

        這批藥材賣出去很快就有人來反映藥材的質量和療效不好

        有的甚至吃了后感覺不舒服這事很快就傳到了方氏耳中

        令他大為震怒,

        方回春堂從開張到現在還沒出現過這樣有損聲譽的事,

        自然親自出馬徹查此事。結果是負責進貨的王醫師被開除

        此外方氏還親自上門向那些買到假藥的顧客道歉,

        并把一批好的藥材贈送給他們,得到了大家的諒解。

        這件事情以后,方氏就立下了延續至今的,深深銘刻在

        一代又一代的員工心中的"許可賺錢 不許賣假"的祖訓,

        讓他們清楚地認識到即使賺錢要賺良心錢賣藥要賣道地藥

        中藥講究的是純正道地,是天賜地養的自然精華之物,

        只有真正的道地之藥材才能對病癥起到良好的效果.

        此外他們還十分重視對員工能力的培養,

        讓每一個員工都知道要保持信譽,不僅要保證產品

        的質量也要注重自身的素質和業務的提高,

        并由各個部門的老藥工擔任教師定期對員工進行培訓。

        而對于員工的獎懲及工作規章制度也有一套嚴格的方案,

        除了基本的工作制度外,還要求員工做到:

        顧客到店后要主動站立熱情招待,絕對不能怠慢,

        哪怕是再挑剔的顧客也要耐心細致地服務針對顧客的需求

        介紹相應的中藥產品;就算顧客沒有選中需要的東西,

        也不能面露不高興的神情,應以笑臉相送,

        期待顧客的下次光臨,對于那些年老體弱、

        身有殘疾不方便走動的人,堅持送藥上門;

        對于那些生活貧困需要買藥的病人,一律以最低的

        價格賣給他們,甚至有時還會免費提供。方回春堂這樣做

        的目的就是要為自己、為顧客樹立一個良好的形象,

        長此以往,自然贏得百姓信任。

        產品質量的好壞,藥材是否道地才是買家最為關心的。

        因此方回春堂在丸散飲片的生產和制作上更是追求精細,

        雇傭了一批有經驗的師傅來管理藥材的加工制作,那時候

        有專門的刀房用切藥后院一大片都是曬場用來曬干藥材

        中藥材最講究的是道地純正一種中藥材從種植的時間

        培養使用,都有嚴格的標準和采摘時間,有的甚至需要經過

        幾年時間的培養。拿最常見的中草藥枸杞為例:

        枸杞喜冷涼的氣候條件適宜生長的溫度白天20-25攝氏度

        夜間10攝氏度左右,喜光照需經常保持土壤濕潤但不耐澇

        播種前將枸杞干果放在水中浸泡1-2天,搓去果皮果肉

        在清水中漂洗出種子.撈出種子后晾干,然后與3份細沙拌勻

        在室內20℃條件下催芽.而采摘的時間也是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

        夏天采,子少肉厚,質量好。冬天采子多肉薄,質量差。

        一個簡單的枸杞種植就需要這么多的苛刻的外部條件,

        可見要保證藥材的道地和純正是多么得不簡單,

        需要花大量的時間和心血。

        然而這在一定程度上大大保證了藥材的質量及藥用價值。

        方回春堂做到了這一點,它在藥材上面做足了功夫,

        以許可賺錢不許賣假的祖訓樹立起了方回春堂的百年歷史

        在上個世紀的暴風雨般的斗爭中,

        它就像一棵韌勁十足的草,"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同時方回春堂也很注重對中醫藥的研究和創新。

        據著名的中醫學家史奎均回憶,他很小就跟隨父親

        史沛堂(中醫名家)學醫,在解放前就和方回春堂

        有很深的淵源。當時的史氏開了一家中醫診所,

        并且十分信任方回春堂,因此診所所開的方子

        都拿到方回春堂去抓藥,史奎均也經常隨父前去

        方回春堂。其中有個藥師名叫楊樹堂的給他

        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時每年過年史奎均的父親

        都要帶著他去楊樹堂家吃飯,久了以后他便知道楊樹堂

        是一個中藥師,他十分重視現代醫學的發展和研究,

        而這項工作在當時是很少有人涉及的,研究的人也很少。

        而楊醫師卻看到了其潛在的發展,

        在方回春堂設了一個研究所,專門搞中西醫相結合

        的現代醫藥研究,這在當時中醫界是罕見的,

        而且經常與史沛棠及張石富(后任紅會醫院院長)

        共同進行探討,并付諸于實踐,取得了不小的成果。

        特別是在丸藥的制作方面,楊醫生經過多次的實踐,

        終于研制出如何使丸藥在浸泡的過程中更好地提煉出

        有效的成份而不使丸藥的藥性減弱,大提高了丸藥的

        藥用功效。

         

        回春古井的傳說

        回春古井原來是在大廳前的天井中,

        后由于幾經道理的擴建以及房屋的修繕,

        古井現已在國醫館右邊的柜臺里面,

        保存還是完好。由于種種原因,

        方回春堂的部分歷史缺失掉了,

        而對此了解的人也甚少。我們只能從

        上輩的老人們口中了解這段不為人知

        的冗長歷史。我們幾經輾轉終于找到了

        一位盧連芳老人,當時他的小爺爺就是

        方回春堂的最后一任經理盧裕國,如今在方回春堂

        的門口有一塊匾,正是盧連芳老人為方回春堂

        寫的堂志。據老人回憶,當時的方回春堂在這帶也是

        頗有名氣。藥店頗俱規模,宏偉的青磚石庫門墻

        和寬敞高雅的雕花大廳,大氣富麗的中堂擺設和兩廂

        和合柜臺,展示了清代杭城大藥店的獨特建筑風格和

        特有的文化底蘊.老人比劃著說:在方回春堂的店堂內,

        至今還保留著一口古井,傳說的秘制小兒回春丸就是

        此井水制成,十分的靈驗、有效。相傳,

        方回春堂在當時已是名聲遠播,不少遠在千里之外的

        病人都跑到杭州找方氏看病,方氏一一熱情接待治療。

        這事傳到了仙界,觀音菩薩聞聽凡界竟有如此神醫,

        便化作一位衣衫襤褸的老人下凡來看看,經過幾日觀察,

        他發現方氏待人誠懇,醫術高名,積德行善。于是在半夜

        的時候托夢給方氏,告訴他以后用堂中的井水制小兒回春

        丸藥丸會有神奇的效果,然后便消失了。醒來后的方氏

        恍如還在夢中,半信半疑地來到井邊,

        只見井中正冒著一股仙氣,隱約透出一股股清香,

        回想自己做的夢,方氏不敢怠慢,立即下跪,

        對天叩拜以謝天恩,隨即吩咐下人用此井水制小兒回春丸

        從此以后用此井水制成的小兒回春丸有著更加獨特療效

        成了方回春堂的招牌。雖然這僅僅是個傳說,

        但是表現出老百姓們對于方回春堂的信任和美好祝愿。

        這口古井原來是在大廳中央的,后方回春堂

        推進了十幾米,現此井就在大廳右邊的藥材柜臺下

        許多當年的古跡歷經三百多年,依然保持完好。

        還有不少的木建筑經過修改和加固依然延存至今,

        作為藥房和辦公用。不但全面地展示了

        當時中藥房的建筑風格,還透露著深厚的文化。

         

        戰火紛飛后的衰亡

        當時的中國可以說是處于水生火熱之中,

        老百姓過著顛沛流離的生活。由于

        長期的戰爭,日軍在軍事上無法速戰速決,

        使其不得不利用占領區的物質來支持戰爭,

        達到"以戰養戰"的目的。當時,

        除了工業受損外,杭州的商業也日漸衰落,

        市面極度蕭條。日本士兵更是街頭巷尾亂竄,

        見錢見物拿了就走。方裕和南北貨店在

        柳翠巷棧房內的貨物和幾千只火腿被搶劫一空。

        葉種德堂、慶余堂圈養的

        數百只關鹿成了日本人腹中之物。

        80歲高齡的老人——王傳驊先生,

        是在杭日戰爭勝利后,來到了方回春堂工作,

        一直做到公私合營后,并入杭州市醫藥站。

        他對方回春堂有著特殊的情感,方回春堂重新開業,

        他還專程去參加,他和我們娓娓說來很多有關

        方回春堂的事,講了他在方回春堂那段

        令人難忘的歲月。最后他還說:

        “現在方回春堂的格局沒有什么大變,

        基本還是保持了原來的風貌,這樣很好,

        保持了傳統和特色?!?/p>

        杭州中藥業在民國時期頗為發達,

        有大中小藥店100余家,杭州淪陷后,

        各家藥店的藥品屢遭搶劫,加上日本藥商

        不平等競爭的影響,藥店大多數只能慘淡經營。

        王傳驊今年80歲,是方回春堂的老員工。"

        在那個兵荒馬亂的年代,方回春堂生意雖然不好,

        但還能勉強維持生計。杭州淪陷后,

        最可怕的就是被抓到日本當勞工。

        當時我就差點被抓走。"老人瞇著眼睛,

        回憶著當時差點被抓走的情景。杭州城里

        其他的大小藥店,在杭城淪陷的最初幾個月里,

        紛紛關門歇業。到了1938年4、5月間,

        這些藥店才重新開門,但都只有一兩個學徒留守,

        原本門庭若市的場景不復存在??谷諔馉巹倮?,

        王老進入方回春堂當學徒。由于在抗戰時受到了重創,

        各家藥店在經歷了很長一段時間的恢復,

        才慢慢有了生氣,但是像葉種德堂,

        戰時被迫停業,后雖復業,也僅能維持職工的

        最低生計。杭城中藥業六大家之一的萬承志堂,

        戰后也沒能東山再起。然而災難沒有就此結束,

        接踵而來的是四年的內戰,這無疑是給已是

        滿目瘡痍的中藥行業又添了一把火,

        讓他更快地被毀滅。人民的生活還沒有得到

        根本的恢復,生產還處在停滯狀態,而中國

        卻即將陷入另一場生死浩劫之中。幾乎所有的行業

        在這場戰爭中都被消耗怠盡,倒閉關門的不計其數,

        而中藥行業也受到了重創,幾乎都是閉門歇業,

        就連胡慶余堂也不得不關門躲避戰亂。方回春堂

        也陷入了自開業以來的最低谷,原本熱鬧興旺的場面

        如今蕩然無存,也只留著幾個學徒苦守著店門。

        這種局面一直維持到了新中國成立,

        當全國人民都以極高的熱情投入到重建家園的

        生產中去時,中藥行業也開始了新的發展。

        然而由于之前所受的創傷實在是很重,

        因此想要恢復到民國時那種繁榮的局面

        已是不可能了,只能在原有的基礎上繼續

        加強經營來獲取資本。然而再雄厚的資本

        也經不起戰爭的折騰,方回春堂無力再經營

        如此大的一個藥行,經過討論最后決定縮減規模

        來維持經營。之后方回春堂以三萬元的價格

        把清河坊的老房子賣給了上城區稅務局,

        把大本營轉移到了望仙橋一帶,(即如今的中山中路)

        繼續進行藥材批發的生意,盡管還和

        不少老主顧保持著往來,但是生意還是大不如以前,

        資金的短缺使方回春堂無法正常地運轉,

        常常是只能維持職工的基本生活,

        生意也是十分的清淡。

        苦苦維持了三年,終于在1956年

        公私合營國有化中并入了杭州醫藥站。

        至此歷經三百多年風雨的方回春堂

        終于退出了歷史的舞臺,暫時畫上了句號。

        回首這百年的風風雨雨,在悠悠的歷史長河中,

        個體的和整體的生命永遠向著一個未知

        的終點隨波前往。時間是一把無情的尺度,

        既引領著我們一去不回頭地走向終極,又殘酷地

        提示我們時光永不回轉。時鐘的滴答聲,是每一個

        新生命出世的破啼,也是每一個死亡的召喚。

        在生與死的交替之間,是生命的榮枯和文化的興衰。

        一段歷史的結束告示著另一段歷史的開始,

        我們總是在這輪回中無休止地前進。。。。。

         

        發揚傳統 造福后人

        農歷五月初五為端陽節,俗稱"端午節",

        相傳愛國詩人屈原在這一天投汨羅江自盡,

        后人為紀念他,便用粽子投入江中作祭品。

        同時家家戶戶還掛鐘馗像、插艾葉、吃粽子,

        小孩則在額頭上涂上"王"字,頸上掛香袋兒以圖吉利。

        南方一些地方還有賽龍舟的習俗。

        早在方氏創業時就曾有為了報答百姓的信任和喜歡

        而在端午節為孩子們發放香袋的事。

        如今方回春堂傳承民俗文化,在這一天為杭城的

        小伢兒們發放5000個香袋,讓生活在現代的他們

        感受一下傳統的民俗神韻。這些香袋兒

        是按自家傳統方法秘制,內有丁香、檀香、白芷、陳皮

        等數味道地中藥材,具有驅蟲除蛀、芳香醒腦等功效。

        既美觀又實用,博得了大家的喜歡,5000份很快就

        贈送完了,可是還是有許多大人得知后帶著孩子

        紛紛前來討個吉利。

        方回春堂一貫注重杭城傳統習俗,每年冬季的

        "臘八施粥"活動萬人擁簇,場面熱鬧,

        已成清河坊街上的一大盛事。

        施粥的那天一早,天還蒙蒙亮,

        不少老杭州們就早早地來到方回春堂,

        不久門口便排起了長隊,還有不少人

        帶著孩子一起過來,讓他們也感受一下

        這一老傳統、老風俗。更有些人專程從寧波

        等地趕來,為了就是品嘗一下這杭州特有的

        臘八粥。等到施粥時隊伍已經像長龍一樣,

        一直排到了清河坊的街口,用萬人擁簇來形容

        一點也不夸張。一鍋鍋冒著熱氣的臘八粥一一

        分到了人們的手中,喝下去的不緊緊是營養美味,

        更是方回春堂的一片心,一份祝福。

        最早的臘八粥用的是紅豆,后來才變得豐盛起來,

        南宋周密在《武林舊事》里說,"用胡桃、松子、

        乳蕈(音xun,一種菌)、柿、栗之類作粥,

        謂之臘八粥"?,F今的臘八粥多用糯米、紅豆、棗子

        、花生、蓮子、百合、桂圓、蜜餞煮成甜粥。

        方回春堂今年的臘八粥與眾不同,一是用百余年歷史

        的黃銅鍋來熬,粥會更香稠;二是在臘八粥里加了

        淮山藥、茯苓枸杞等中藥材,使粥更具營養滋補養生

        六月神仙茶用六一散、青蒿荷葉等組方有清熱解毒

        利濕消暑的作用,老少皆宜。為杭州市民廣為喜歡,

        特別是今年的高溫酷暑,更顯“六月神仙茶”

        清涼健身的神奇效果。方回春堂始終遵循"許可賺錢

        不許賣假"的祖訓,以善待顧客、善待客商、

        善待員工為理念,加強企業自身的建設和發展,

        創造出具有方回春堂特色的中藥文化,店堂的

        每一處裝飾,每一處擺設無不顯示出方回春堂的

        古老和其特有的魅力。堂內的大型紅木百眼柜內存

        有一千余種精挑細選的中藥材,道地純正。

        堂內并設有大型參號,匯集長白野山參、朝鮮紅參、

        西藏蟲草、泰國印尼燕窩、正宗鐵皮楓斗、

        名貴阿膠及密制阿膠膏、鹿茸、大補酒等,

        真正地顯現了中藥的神秘和大氣。并且還有資深

        老醫師指點進補良方。有方回春堂特色的藥酒、藥膳方、

        進補經驗方,吸引眾多顧客和旅游者。每年冬季舉辦的"

        方回春堂中醫膏方節"和"方回春堂參茸節"享譽杭城。

        顧客進店能免費喝上一口茶,是傳統藥鋪的待客禮數。

        方回春堂的"禮數茶"很注重保健功效,都是由老中醫的

        經驗方調制而成。如秋冬季的"決明子苦丁茶"是

        用炒決明子和苦丁茶等純正中草藥沖泡,

        具有清熱降火、平肝明目、降血脂和降血壓的功效

        特別適合老年人服用而春夏季的"六月神仙茶"則用六一散

        青蒿荷葉等組方,有清熱解毒,利濕消暑的作用老少皆宜

        為杭州市民廣為喜歡,特別是今年的

        高溫酷暑,更顯"六月神仙茶"清涼健身的神奇效果。

         

        留住歷史 再創輝煌

        新中國成立后,由于實行計劃經濟體制,

        在經濟建設中也走曾了一段彎路,

        但改革開放以后,中國實行了以經濟建設為

        中心的戰略轉移,經過20多年的發展,

        建立了初步的市場經濟體系。由此,

        中華大地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各行各業

        也慢慢開始恢復生產,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

        根本地提高,而一些老字號的企業也紛紛開始

        復興和崛起,搶占市場,重新返回到歷史的舞臺。

        他們的回歸,給正處在市場經濟的商業

        以一巨大的反響。人們紛紛開始關注中華老字號

        的保護和發展,這個特殊的群體代表的不僅僅是

        一個家族式企業的發展過程,更是一個民族商業

        文化的演變過程。具有不可忽視的民族文化深藏中。

        的確,歷史留給我們太多值得去發掘和保護的

        物質和文化遺產,它們曾在中國千百年來的歷史上

        留下過輝煌的印記,是華夏文明的組成部分,

        是我們寶貴的財富之一,作為中華兒女

        我們有義務把他們繼續延續下去,并且發揚光大

        2001年10月,杭州方回春堂借清河坊歷史街區重修之際,

        集資近千萬元人民幣,整繕原址店屋,重新開業。

        又一家百年老字號回到它自己新的歷史起點開始新的發展

        杏林會館是方回春堂設在杭州湖濱歷史街區的會館,

        也是邀請全國各行知名人士的活動場所,

        面臨西湖美景,湖光水色盡收眼下,

        方回春堂會不定期相邀全國的知名人士,

        在此談醫論道,共商方回春堂的興旺發展之舉……

        方回春堂河坊街館目前擁有2500余平方米的建筑面積,

        完整地保留原有的建筑風格。在布局上亦為

        典型的明清江南傳統特色,現主要由四大部分

        構成,即國藥館、國醫館、參號、膏方博物館。

        國醫館是省、市定點醫療機構,有診室四十間,

        上百年的古董家具,古老的診室,透出中醫的神秘氣息,

        隱隱顯示國醫的博大精深。然而困難還是存在的,

        開業后的方回春堂,雖然有百年老字號的優勢,

        但沒有自己的醫生,同時缺乏管理中醫院的經驗,

        一切都得從頭做起。憑借機制優勢,

        方回春堂嚴格遵循"許可賺錢 不可賣假"的百年堂訓,

        本著三年內不想賺錢的思想,一個名醫一個名醫地請,

        一次不成兩次,兩年不成三年,最多的名醫請了三年,

        前后不下十幾次。很多到方回春堂坐診的名醫,

        都是最后被方回春堂的真誠打動,推掉其他的門診時間,

        到這里來坐診的。 方回春堂同時也很注重對藥材的選購,

        道地、純正,是重要標準也是唯一標準。

        為此,方回春堂下足了功夫,從他們開的參號就可以

        略見一二了,在方回春堂的精品參館里,珍藏著一支最近

        從長白山引進的具有百余年參齡的鎮店山參王,

        其色金黃,蘆長3厘米左右,略有扭曲如雁脖,

        蘆上有密集的碗狀疤痕,參齡年久由此可見。

        由于它的參齡有120多年,主根頂部寬而圓滿,

        皮老呈灰黃色,外皮緊,有縱皺紋,質地堅實,

        是山參中佳品。70歲的楊其康是方回春堂專門

        從湖州請來的老中藥師,他13歲起就在當地的中藥館

        參茸柜臺做學徒,與參茸打了56年交道,深諳此道。

        楊藥師現在專門負責方回春堂的參茸進貨關,

        平時也為顧客講授一些人參真偽鑒別和服用知識。

        “方回春堂的每一支人參都要經過我的手。

        這些東北長白山產的地道人參拿來之前都有省、

        市藥品檢驗所的質量保證書,但我還要挑選一下,

        有傷疤或銹疤的一律不準進店。

        說實話,有些參商都有點怕我?!睏钇淇嫡f。

        為了尋找好的野山參及藥材,方回春堂常常

        派那些資深的專家和藥師去東北等地實地勘察

        和購買,以保證野山參的純正效果。沈春宇師傅

        就是負責進藥材的專家,常年大江南北的奔波,

        就是為了能找到道地、純正的中藥材。據沈師傅介紹,

        記得有次他去東北的吉林省找藥材商購買好的藥材,

        那些藥商也是久聞方回春堂的大名,紛紛前來推薦自己

        的藥材和野山參,沈師傅憑著其多年的經驗,

        自然是一眼辨好壞。不少藥材商都被他一一回絕。

        但是其中有個姓王的藥材商拿來了幾只野山參

        引起了沈師傅的注意,經過反復的驗證,

        知道這是上等的好貨,決定購買了,

        但是那藥商隨后向沈師傅提出了其他要求:

        這幾只野山參可以以稍低的價格出售,

        但是必須是搭上其他幾只野山參,

        并且沈師傅從中還可以拿到好處費。

        沈師傅當然一眼就看出了其中的奧妙,

        其他幾只野山參個頭矮小,參須稀拉,年份明顯不足,

        這顯然是違背道義的,沈師傅很堅決地回絕了,

        那藥材商不死心仍然花言巧語游說,

        但是沈師傅還是不為心動。藥材商見沒有回旋的余地,

        只好怏怏地走了盡管沈師傅很痛心那幾只上好的野山參

        但是出于自己的職業良心,對藥材道地質量的追求,

        對顧客的負責,他還是放棄了。等到藥材進來后,

        方回春堂還要嚴把質量關,請來了國家級中藥師

        徐錫山負責藥材質量的檢驗,

        凡有不符合規定的,一律退還并且不準上柜。

        回春堂的名醫家中都珍藏著這些古籍醫書,他

        們從中吸取先人智慧的精華,造福病患者。

        對方回春堂來說,請到了名醫只是工作的第一步。

        在方回春堂,很多一輩子做醫生的,

        都在這里真正感受到了被尊重的溫暖。第二步,

        方回春堂引進先進的品牌營銷理念,根據醫生

        自身優勢和病人就診情況,分析醫生特長,

        給醫生重新進行市場定位,并進行科學的輿論引導,

        此舉開了我省中醫界的先河,對方回春堂的迅速崛起

        起到了四兩撥千斤的作用。 除了調動名醫、專家

        的積極性外,方回春堂把前來看病的患者放在了

        首要地位。本著真心為病人服務的原則,

        實打實地處處為病人著想。有病人說,

        在方回春堂,看到的工作人員臉上是很和善的

        看不到懶散的工作人員,人人都在忙著自己的事情,

        病人的問題有問必答,是一個朝氣蓬勃的團隊。

        從開業時每天營業額只有數百元,到現在每天數萬元,

        短短三年方回春堂已迅速成為杭州中醫界美譽度上升最快

        病人就診人次增長最迅速,

        工作開展最具活力的中醫界新生力量,

        它直接地推動了我省中醫市場的良性競爭,

        為我省中醫市場如何做得更強更大起到了很好的推動作

        用。


         

         

        百年老店再創中藥之旗艦

        杭州中藥店大多源遠流長,

        但隨著歲月的遷移,已今非昔比。

        即便是胡慶余堂和葉種德堂的恢復,

        也不能像歷史那樣主宰現在的醫藥市場,

        惟獨方回春堂在老店的基礎上注入了新的活力,

        成了杭城中藥店的旗艦之一。

        走進如今的方回春堂,從來往如織的人流

        就可以映射出百年老店的魅力所在,依然是

        那種高高的柜臺,老式的擺設,卻是那樣的吸引人,

        中華民族似乎自古就對中藥有特殊的情結,它是

        我們民族所特有的一種醫術。中醫藥博大精深,

        在我國的遼闊大地和海域,分布著種類繁多,

        產量豐富的天然藥材資料,包括植物、動物和礦物,

        古代本草書籍所載,已逾有3000種,

        它的發現與應用經歷了長期實踐的過程。

        原始時代,我們的祖先由于采食植物和狩獵,

        接觸并了解到某些植物和動物具有一定的治病作用,

        經過無數次的實驗、觀察、口嘗身受等,慢慢積累

        起了一些運用中草藥的知識。唐代李績、蘇敬等主持

        編寫了最早的一部藥典學著作《新修本草》

        (又稱《唐本草》),

        比起1542年歐洲紐倫堡藥典

        來,要早出800余年,對醫學的發展作出了

        重要的貢獻。我國自古就有"神農嘗百草,始有醫藥的傳說

        《淮南子·修務訓》中關神農…嘗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

        令民知所避就,當此之時,一日而遇七十毒"的記述,

        以及西漢賈陸的《新語卷上·道基第一》

        中有關神農嘗白草的傳說和古諺,

        雖屬歷史傳說,但有社會基礎可以說神農嘗百草的傳說

        從客觀上反映了我國勞動人民由

        漁獵時代過渡到原始農業、畜牧業時代

        到發現藥物、積累經驗的艱苦過程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

        與自然疾病做斗爭的真實見證。在先秦時期有關

        地理物產的著作《山海經》中,有關治療癰疽藥物

        如何羅之魚,"食之已癰",有關防疫藥物如青耕烏、

        珠鱉魚、三足鱉,"食之可以御疫"的記載,就是我們祖先

        從動物食物中發現動物藥的旁證。也真實地反映了我們

        祖先在與自然和疾病的斗爭中,

        發現藥物、逐步積累經驗的歷史

        雖然現代的醫學非常發達,但是中藥的

        藥效緩和、副作用少,經過數千年的醫學實踐證

        明確實有效。用中醫藥治病,不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

        而是把全身作為一個整體,綜合治療、全面地解決問題,

        因此具有其特殊性。這也是為什么中藥至今仍是

        治療疾病的一個重要手段的原因。

        同時它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

        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偉大智慧。